大家應該都知道,碳水化合物等高升糖食物容易刺激胰島素的分泌,當IG比值過高時會刺激一些腸道的賀爾蒙,在此情況下身體無法有效地運用這些能量,而能量就會轉變儲存到脂肪細胞,造成脂肪細胞過度地合成、堆積,進一步導致身體再次沒辦法運用能量,血液中可以使用的代謝燃料也會因此減少,身體組織就會產生更多飢餓訊號希望能獲得能量。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吃得很多,身體外在是肥胖的狀態,但內在卻處於飢餓的情形,持續產生更多的飢餓訊號,我們就會吃得更多。
對於這個理論宋晏仁醫師認為:「脂肪的合成一定需要胰島素,那些胰島素不存在的人,例如第一型糖尿病人,體重就會大量流失。所以假如我們只談熱量而不談胰島素的作用,就會少掉一個很重要的生理因子,而熱量整體攝取減低的時候,胰島素也會跟著降低,所以這兩者不應該是相斥的理論,應該會是相輔相成。」
人類對於蛋白質有一定的需求,但像蛋糕、甜點、餅乾、洋芋片等高碳水高脂肪食物,因為蛋白質相對較低,所以沒有辦法滿足人體對於蛋白質需求及達到飽足感。就像人們常說的:「甜點是第二個胃。」,其實就是因為高碳水、高脂肪的食物並沒有讓我們得到飽足感,因此會造成過度進食跟體重增加。
這個假說是由兩位雪梨大學的研究學者在研究昆蟲攝食的過程中發現的,根據他們的研究,蛋白質含量越低的食物,昆蟲在食用的時候會傾向攝取越多,而蛋白質密度越高的食物,通常吃的量也會較少。他們把這現象往更高等的哺乳類生物研究後,發現也有相同的現象。吃的蛋白質食物密度越低,傾向於吃得越大量;吃的蛋白質密度越高,通常吃的量比較少、甚至停滯下來,整體來說對於熱量的攝取無形中就減少了,因此可以將這項理論運用到我們日常吃飯食物的配比裡。
每個人的天生體質、飲食習慣還有體態目標都不一樣,尋求醫生和營養師的協助,評估個人狀況,再規劃飲食內容,才能在不對身體造成傷害的狀況下,健康瘦下來!如果你有需要醫師與營養師為你規劃減脂/減重的計劃,歡迎預約李唐越醫師的控糖減肥門診,為你進行胰島素阻抗嚴重度評估、脂肪肝超音波減查、個人生理數值包含體重、體脂、肌肉量、內臟脂肪等重要指標的檢測,並指導你的個人化飲食。
舉例來說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已經習慣每天量體溫,發現體溫偏高就代表身體可能有異常狀況。此外「人是恆溫動物」,天氣熱開冷氣、天氣冷穿衣服,會自動讓身體維持在舒適的狀態。
而體重和體脂肪也是一樣的,身體有自動穩定體重和體脂的機制,從實驗觀察中發現,當動物體重快速降低時,只要恢復一般飲食又會回到原來設定點的體重,反之亦然。所以如果設定點是高的,那用盡各種方式減重,只要恢復飲食,身體機制會自動調整回到原本設定的位置。
#能量平衡理論
最後一個是近期許多人討論的理論,於2021年5月由兩位學者Roger Speakman和Kevin Hall發表論文中所提到的「能量平衡理論(Energy Balance Model)」。強調因為現在飲食環境改變,容易取得份量大、含高糖、高脂肪,卻相對低蛋白、低纖維的食物,這些被過度加工的食物會對大腦產生獎勵迴路的刺激。當攝取過多高糖高脂肪食物時,大腦會產生興奮的感覺,不知不覺使這類的食物攝取量增加,同時大腦禁食的訊號被抑制,進而造成肥胖的情形。
建議可以多攝取一些天然原形食物,促使腸道及賀爾蒙改變,也許就能達到抑制食慾、減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