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得不看清楚的食品標示

更新日期:2019年7月19日

(本篇文章由好食課撰寫)

你在買食品時,會不會看一下包裝上的食品標示呢? 2016年的一項趨勢報告中,有91%的受訪者會看製造日期、約60%的人會看是標章、產地與製造商,但僅有40與29%的消費者會注意到成分與營養標示,好食課為了讓消費者可以看懂食品標示,了解吃了什麼,就介紹一下食品標示與營養標示的重點!

食品標示三大重點:

  • 原料:根據法規規定,食品的原料可以分成主原料或副原料,也可以統整在一起標示,標示需依照含量高至低排序

  • 保存期限:保存期限的訊息可分成三種,製造日期、保存期限、有效日期,法規規定這三種標示項目只要能清楚的推算出製造日期與最後有效期限就可以。

  • 保存條件:這是消費者一定要注意的,因為即便是同一種食品,但每家廠商的加工、殺菌與添加物會不同,所以最佳保存條件都不一樣,以這張圖的豆漿就需要冷藏在攝氏7度以下,才可以有最佳的保存效果。

廠商可以在品名與包裝上做文章,寫健康、安心、無毒、含xxx等等的行銷用語,但是魔鬼藏在細節中,為了符合法規標準,就一定要在成分上寫清楚!

  • 標榜添加膠原蛋白,但在原料順序的倒數中(添加量很少)

  • 標榜健康,但是豬油在內容物排序很前面(使用大量豬油)

另外,最需要溝通的就是保存期限,消費者普遍認為過了保存期限就不能吃,但在理論上無法明確定義什麼是「壞掉」,而且大廠因為加工技術和衛生條件好很多,所以真正「壞掉」的時間會遠久於「標示的保存期限」,所以保存期限實際上是「最佳賞味」期限的概念。除此之外,法規規定不得販售過期食品,所以保存期限也是廠商對消費者的安心保證,至少在建議保存條件下,期限前開封是不能壞掉的!

❝不過,現在還是有很多衛生堪慮的小廠商,甚至是地下工廠,所以如果不是大廠的產品,超過保存期限還是不要吃比較安全❞

營養標示上有很多資訊,如:熱量、蛋白質、脂肪、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糖、鈉還有宣稱的營養素、自願標示的營養素。但根據董氏基金會在2010年的調查,只有59.3%的受訪者會注意營養標示,最主要只看熱量、脂肪與糖類,而且調查指出「有看沒有懂」或「不懂裝懂」的比例相當高!

營養標示兩大重點

  • 計算份量與總含量

因為每個食品的包裝不同,會以每百公克或者每份作為單位方便消費者理解。以上方圖示說明,每一份量為100毫升,每一份為59大卡、5克的蛋白質等,整個包裝含5份,如果5份全部吃完,熱量、蛋白質等等營養素就要乘5倍!所以買包裝食品時要注意,別傻傻的以為包裝上的熱量很低唷,因為要回推整個包裝含有多少份才是完整的資訊!

  • DV值的概念

DV(daily value)是指吃這一份就可以達到一天營養素建議量的多少%。以此圖示說明,每一份量含有59大卡,達到一天熱量建議的2.9%、同時攝取5克蛋白質,滿足一日蛋白質建議量的8.3%。 不過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並不一樣,因此在標示上會以熱量 2000 大卡、蛋白質 60 公克、脂肪 60 公克、飽和脂肪 18 公克、碳水化合物 300 公克、鈉 2000 毫克作為標準,此標準也需要標示在包裝上。 雖然DV值是個非常好的概念,但因為包裝大小等等實行性較低,目前並非為強制標示的方式,不過如果要買包裝食品時看到這種標示方式,不仿算算可以滿足多少百分比囉!

 

想要健康瘦下來?讓專屬營養師 8 週教你吃出好身材!

想先和營養師面對面聊聊?只要 30 分鐘 500 元,營養師為你找出發胖原因打造減肥策略

icon_BackToTop